沉浮在台灣海域的垃圾,從巨量建築廢棄物到有毒集塵灰、爐渣,無一不對沿海養殖漁業與生態造成衝擊,當有害物質透過食物鏈跑到人體裡,無人可倖免於這場海洋垃圾災難。身為受海洋恩惠的島嶼國家,政府宣示從2020年到2023年,每年投入16億元經費「致淨」海洋,其中14億左右用於淨灘、淨海。
台灣的海需要全民一起來大掃除!《今周刊》攜手全台社會企業響應「還海行動1095新國民拖鞋之海廢再生計畫」,第一站,由致茂電子打頭陣,在桃園竹圍漁港旁海岸展開熱血行動。一大早,天空飄著毛毛細雨,卻澆不熄近兩百位致茂電子夥伴的熱情,眾人戴上手套,專心撿拾散落在海灘上的垃圾,每一次的彎腰,彷彿是對飽受委屈的海洋之母,致上誠摯歉意。
致茂電子員工攜家帶眷一同響應淨灘活動。
◎永續新挑戰 推海廢循環經濟
以自有品牌Chroma行銷全球的致茂電子,從顯示器測試儀器起家,如今拓展至電力電子、電動車、儲能電池、太陽能、LED/光子學乃至半導體等9大產品群測試解決方案,在全球產業間佔有一席之地。意識到「能力越強、責任越大」,致茂從製程、產品、服務與理念中積極導入綠色環保產業,將ESG落實在日常營運,為地球環境永續進一份力。
此次參與《今周刊》發起「還海行動1095」,全體員工共撿拾496公斤海廢垃圾,其中又以寶特瓶、塑膠瓶蓋為最大宗。事實上,根據海保署統計,2017年至2020年,全台共清出167萬件海洋廢棄物,當中寶特瓶淪萬惡之首,佔18.7%,漁業廢棄物佔11.8%、塑膠瓶蓋佔10.9%、菸蒂與吸管各佔7.5%、7.1%,人類為了一己之便或一時疏忽,竟衍生全民承擔的共業。
人類每分鐘用掉100萬個寶特瓶,隨手亂丟在沙灘、海洋,這些塑膠垃圾無法被大自然分解消耗,最終透過食物鏈回到人體,有研究證實,每位成年人每年至少吃下5萬個塑膠微粒,成隱形健康殺手。然而值得關注的是,以往這些被撿拾上岸的海廢垃圾,是否有經妥善處理或再生循環?抑或是,又成為另一個地上垃圾汙染開端?
長年堆積在消波塊下的垃圾種類各式各樣。
◎找回新平衡 傳統淨灘再升級
面對大哉問,《今周刊》攜手社會企業提供新解方。針對還海行動所撿拾上岸的海廢寶特瓶,與環保鞋專家「馳綠22製夢所」合作打造新國民藍白拖。過去,馳綠22製夢所曾推出「給我15個寶特瓶,我就給你一雙可360度扭轉的防水魔術機能鞋」全鞋加入寶特瓶募資計畫,集資突破2000萬元,寫下台灣史上最高額環保鞋募資活動。
如今三強聯手,還海計畫獨家生產的新國民藍白拖,未來也將上架平台,開放企業與社會大眾認購,讓你穿著最酷環保拖鞋踏浪去,舉手投足盡是滿滿永續價值,銷售所得也將提撥捐助合作NGO組織,持續投入還海行動,讓傳統淨灘再升級,猶如一顆顆種子,全民心中發芽茁壯。